目前,我国已进入消费需求持续增长、消费结构加快升级、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 的重要阶段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,“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。增强消费能力, 改善消费条件,创新消费场景”。2023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“充分发挥消费的基 础性作用,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”,并确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%的目标。
反观全区消费增长的实际,2023年1-7月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.3%、比 全国低9.6个百分点,连续5个月回落。这里面既有微观层面消费者消费理念转变的因素, 也有中观层面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,还涉及到宏观层面的刺激消费的政策缺乏有效性的 客观事实,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对区域性消费大市场培育不足的问题。
为此,依托数字经济发展,盘活区域消费市场中的供需主体,持续从消费者、产业和政 策等多方发力,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,是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。
一、全区消费的基本情况
2023年1-7月份,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1.04亿元,同比下降2.3%,比2022年同期下降3.9%,比全国低9.6%,较2019年下降7.5%,四年平均下降1.86%。全区消费 品市场运行呈现一季度保持较高增速,二季度开始增速回落,从7月份开始,降幅有所收敛。
从消费行业来看,全区今年1-7月实现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204.92亿元,同比增长5.8%;住宿业营业额4.42亿元,增长23.2%;餐饮业营业额10.32亿元,增长11.8%。从消费类值来看,全区今年1-7月限额以上汽车、通讯器材、金银珠宝、文化办公用品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(%) 商品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9.0%、19.4%、4.2%和25.7%;粮油食品、饮料、烟酒、中西药品 等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5.6%、13.0%、5.9%和5.7%。
从消费价格来看,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现下降趋势。6月份,全区居民消费价格同 比上涨0.2%,涨幅比5月份回落0.3个百分点。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呈“6涨2降”态势,其中,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3.1%、衣着上涨0.2%、居住上涨0.3%、教育文化娱乐 上涨1.4%、医疗保健上涨0.8%、其他用品及服务上涨4.3%,生活用品及服务下降0.8%、 交通通信下降6.2%。1-7月份全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.9%,涨幅比5月份回落0.1个百 分点。
二、全区消费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表现
(一)劳动力收入跟不上供给的增长
在国民收入分配中,劳动者所得总是低于供给(GDP)增长,导致居民需求与供给的比例 越来越低,从而形成了表面上的消费低迷,实际上的供给过剩。2023年上半年,全区财政 总收入为443.42亿元,同比增长17.2%,在GDP中的占比从2022年的16.1%增加到17.9%。 但居民可支配收入仅增长7%,比财政收入增速低10.2%。 对于消费者来说,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能力的直接因素,三年“新冠肺炎疫情”推动了 全区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,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速较慢,成为制约居民消费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(二)居民债务负担持续增加
居民消费能力等于其收入减去债务利息支出之后的余额。当居民债务利息支出在收入中 的占比超过其收入增长幅度时,如果不借助增加债务,居民消费能力就会萎缩。但如果继续 增加债务,其利息占比则会继续增加,从而损害长远的居民消费能力,增加居民的债务风险。2023年上半年,住户新增贷款374.32亿元,同比增加12.9%,居民负债余额(金融机构贷 款)增加到3285.28亿元。按照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.2%计算,居民每月需支付利息11.5亿 元,半年需支付69亿元,占到居民上半年收入的6.9%,与居民收入7.0%的增长速度基本持平。
(三)预期弱、收入增长慢制约消费增长
今年上半年,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06元,同比增长7.0%。其中,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90元,增长5.9%;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00元,增长7.8%。但2020年以来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呈现下降趋势,且2023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 现下降趋势,这意味着居民消费购买力下降,人们仍视当前存在一定程度的经济不确定性, 从而保持谨慎态度,限制了他们的消费意愿和边际消费率的提升。
(四)长期“报复性消费”难以持续
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政策开放、大规模群体感染情况结束,居民“报复性消费”现象频现, 然而,出现在春节期间的“报复性消费”毕竟是短暂的,这一消费多为补偿性消费,再次发生 的可能性较低。持续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,使得人们的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,消费欲望 亟待释放,2023年春节是疫情政策放开后的第一个假期,再加上政府多方位政策刺激,使 得消费者消费心理需求爆发,随着消费者心理需求得到满足,其消费动力开始慢慢削弱,消 费意愿逐渐降低,加之刺激消费的政策的时限短、频次低,最终导致消费增长的回落。比如 自治区商务厅重点监测的90家企业(零售50家,餐饮40家)累计实现销售总额5.02亿元,同比增9.78%。数据显示,春节全区食用类商品实现销售额2.00亿元,同比增长10.95%; 服装类商品实现销售额6564.35万元,同比增长15.96%;日用类商品实现销售额8829.24万元,同比增长11.49%,全区第一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.8%,但从4月份开始出现明显回落,6月份呈现出负增长。全国以及邻近省份甘肃也呈现出大幅增长后回落的现象。
(五)多措并举促消费导致同期基数“骤然攀高”
2022年上半年,宁夏出台了稳保促“50条”、消费恢复“30条”、扩大消费“17条”等一系列政策措施,统筹政府促销资金超2亿元,带动社会投入1.7亿元,消费促进工作直 接带动消费12.7亿元,间接拉动消费70.8亿元。具体来看,2022年上半年,宁夏全区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649.42亿元,同比增长1.4%,比1-5月份加快1.4个百分点。其中,6月份, 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.9%,比5月份加快14.4个百分点,比全国高5.8个百 分点。从当期数据看,6月份全区实现社会消费零售总额97.21亿元,比同期净减少11.97亿元,同比下降12.3%,下拉1-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2个百分点。
(六)消费外流、成本提高导致百货零售业销售趋缓
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,直播带货、网购等迅猛发展,成为占消费主体的青年人热衷的消费方式。尤其是随着银西高铁的开通,宁夏相对较小的消费市场难以满足青年消费群体的多样化需求,西安、兰州、成都等形成了显著的“虹吸效应”,极大的分解了全区消费群体,这些都给全区实体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冲击。另一方面,商场租 金、物流费用、人工成本不同程度上涨,致使实体经济成本压力加剧,部分实体店销售趋缓。 从具体企业看,全区11家百货企业零售额同比下降3.3%。其中,新百集团(连超、百货、 电器、物美)零售额增速首次转负,下拉限上零售额增速0.3个百分点,国芳百货、永辉超市、大润发超市增速均呈两位数下降。
(七)产业发展后劲不足,拉动消费能力较弱
全区“六新”、“六特”、“六优”产业,作为区域优势特色主导产业,在拉动消费,培育新业态方面的作用并不凸显。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,在全国文旅市场发展异常火爆的当下,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在刺激区内消费、吸引区外消费、增加居民收入方面的作用较弱。究其原因,全区上百家国家级5A、4A、3A级景区,7个国家级美丽乡村,5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在产业布局上缺乏统一的规划,未能发挥区域优势特色文旅资源的比较优势。
三、提振消费升级,进一步释放消费潜能的对策建议
当前全区消费增长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也是错综复杂的,但是着眼消费者、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和宏观政策的有效性等方面,是短期内提振消费潜能的关键,基于此,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供参考。
(一)多举措提高居民收入,合理抑制物价过快增长
在对全区消费市场进行调研细分的基础上,分别从婴幼儿、少儿、青少年、中年和 老年群体中进一步挖掘消费潜能,通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、发放购物券、创造就业机会、提升工资水平等方式增加居民收入,提高消费能力。出台相应的政策,对与居民衣 食住行等基本消费息息相关领域物价的过快增长进行合理管制,进一步抑制物价的快速 增长。
(二)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,缓解居民债务负担
进一步优化金融机构的产品结构,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,通过提高服务质量、开发多元化金融产品、拓宽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范围等方式来缓解居民债务负担。同时进一步引导居民的负债行为,将负债合理转化为居民消费。政府要积极引导居民正确看待未来经济走势,鼓励将储蓄合理转化为消费。
(三)打造具有宁夏特色的消费大市场,有效化解“虹吸效应”
在政府的全盘规划设计下,积极打造具有宁夏区域特色的消费大市场,增强消费幸 福感和满足感,从衣、食、住、行、玩等方面挖掘宁夏元素,形成“特色消费”,培育比较优势,有效化解银西高铁开通带来的“虹吸效应”。
(四)科学的产业布局,释放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消费潜能
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,将宁夏葡萄酒、枸杞、文化旅游、奶产业、滩羊产业、肉牛产业等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,智慧文化旅游产业为基础,通过培育区域特色的“星空旅游”、康养旅游、乡村旅游、红色旅游、研学旅游等新业态,加快区域优势特色的农产品、绿色食品、 区域文化等产业融合,延伸文旅旅游产业链,提升文化旅游创收能力,带动“六新”、“六特”、“六优”产业的跨产业融合,打造宁夏特色的文化旅游消费大市场。
(五)加大刺激消费力度,提升政策针对性
转变以往不细分市场和不细分群体,单一发放消费抵扣券的做法,在扎实的市场调研的 基础上,对全区消费市场、消费群体、消费倾向等进行分门别类,在此基础上,加大刺激消费的力度,让更多的居民享受消费抵扣券和代金券的普惠性,提高刺激消费政策的针对性。
(刘晓伟,万博全站manbetx讲师,产业经济学博士,主要研究区域协调与 产业发展、旅游经济、城市经济等问题,电话:18408411212)